一个人的身份信息都无法保证真实,他们的言论还有多少可信度呢?
自从度娘问世之后,我们普通人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通常的做法都是问度娘。而百度词条就成为我们很常用的工具了。不过按照规定,简介中的内容都是由个人自己编辑的,好像还要签署一份承诺书,确保其中内容的真实性。咱是小人物,就没有必要给自己建个词条了,关键是不管编辑得如何华丽,也没有人搜索,白白浪费精力。
既然是自我编辑的简介,一定会有人给自己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都要为自己的脸上贴金嘛。这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太过分,每个人都会这么做。只要不误导大众,不给大家的客观评判增加障碍,似乎也是无可指责的。但如果是一些公众人物通过给自己编造一些虚假的头衔或者一些会诱导大家产生错误判断的身份,尤其是虚构一些在权威部门就职或者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头衔来体现自己的权威,则容易误导一些单纯的网友,让他们错以为这些大人物代表着权威或者真实的情况,那我们就要小心了。而如果一个机构尤其是民营的机构,几个主要成员都有这样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对他们发表的言论打几个问号了。
司马南先生是网络上著名的大V,拥有几千万的粉丝,他的很多言行也是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本文无意讨论他的一些观点,也不想与人争论。只是就自己的一些疑惑向大家讨教而已。关注司马南先生账号的网友都知道,他在各大平台的简介都是独立学者和书家。学者特别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是一个社会学范畴,我们不知道司马南先生在哪个学术方面有什么样的造诣?本人水平有限,确实没看出来,还是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学者的称号呢?我们也不清楚,但肯定没有权威机构进行背书的。至于书家则纯粹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汇。我们不去评判他的书法水平的高低,但凭空创作一个书家的词汇出来,算几个意思呢?是说自己是书法家还是介于书法家和普通爱好者之间呢?这样的简介算真实的吗?
司马南先生还有一位同事,那就是著名的张捷先生了,当然也有很多人称呼他为教授,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张捷从来没有在任何高校担任过正式的工作,虽然他家学渊源,自己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终究没有得到认可,所以不能算是什么教授。当然张捷还有一个唬人的职称,那就是首席经济学家,乍看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但据披露和他自己承认,这个首席经济学家实际上是自己封的,也就是在他自己的公司里还有点用处,到了外面无非就是印在名片上的稻草人罢了。不过也是,首席经济学家好像还真的不是什么专用称呼,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量身定做这样一顶帽子,没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关系,能够吓唬别人也是不错的。
这两位大V有一个共同的老板,那就是饶老板,我现在都不敢提他的名字,否则一定会惹麻烦的。饶老板本身就有很多光鲜亮丽的身份,在百度词条上的介绍也绝大多数是真实的,但其中有一条介绍他自己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经过知名博主马延明亲自致电清华大学,对方明确回复这是虚假和错误的信息,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难道又是玩的狐假虎威那一套吗?饶老板还觉得自己的简历不够权威吗?非要用一个虚假的清华大学的研究员身份给自己壮胆吗?
如果说一个人给自己弄一些虚假的头衔是个体行为,可能只是虚荣心在作祟。但一个智库里面几个核心人物都有这方面的嫌疑,那就比较好玩了,这是人以群分的结果吗?如果是普通的从业者有这方面的造假行为可能危害不会太大,但这几位都是在从事自媒体的传播工作,他们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视频都可能影响到千千万万的普通的网友。而他们苦心积虑地给自己弄上一些高大上的头衔,背后的目的无非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言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吗?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意服务的。但一个人连身份信息都是不真实的,说出来的话又能够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身份信息不是小事,尤其是对于一些知名人物来讲。因为很多人就是冲着他们的名气、他们的权威和他们背后那些耀眼的光环才会选择相信他们的言论。而对于公开在网上展示的信息都是不真实的或者自己给自己编纂的,那么如何保证其他信息都是真实的呢?会不会为了其他目的也进行造假呢?真的值得怀疑!